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以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为依托单位,设立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以下简称 “文物防震基地”)。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是国家文物局设立的以文物防震保护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重点科研基地,2023年11月24日在全国文物科技大会上正式授牌。文物防震基地依托于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直属实体科研单位结构工程创新研究院,拥有全国勘察设计大师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2名,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共计8人,博士4人。
文物防震基地拥有国内唯一专门针对文物防震需求建设的“高精度、大行程、超低频”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室,可完美复现博物馆展厅结构楼面地震响应,以及各类场地下的强震地震记录。还拥有一套拟动力试验系统,可完成文物防震设备及古建筑结构缩尺模型的的静力及拟动力试验。基地试验设备可为文物静力、动力稳定性研究提供坚实的试验基础条件。
文物防震基地遵照国家文物局的战略部署,紧密围绕文物防震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促进文物防震保护事业发展。兼顾基础性课题、应用性课题和发展性课题,集文物静力安全稳定性及动力安全稳定性(地震及工业振动)保护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转化、标准与规范研究、服务咨询为一体,充分考虑文物力学安全稳定性研究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特点,积极发挥科研基地的纽带作用,开展多学科融合、多部门合作的文物防震保护研究与技术应用,紧密围绕文物防震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针对该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结合国情,立足应用,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科研环境,培养一流保护科技人才,做出一流保护科研成果。针对馆藏可移动文物,科研基地聚焦于可移动文物的防震预防性保护及文物本体静力安全稳定性保护研究;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科研基地聚焦于古桥、古塔、古建筑、石窟寺、古遗址、近现代建筑、革命文物建筑、工业遗产等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文物防震、文物结构安全稳定等方面。为了更好推动文物防震保护事业发展、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发挥辐射效应,文物防震基地先后在四川、云南、山西设立工作站。以工作站为平台,加强协作,不断为当地文物防震保护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历年来,文物防震基地主持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故宫地下库房、秦始皇兵马俑、西安碑林等十余项国家级博物馆的一体化防震保护措施设计配置。主持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砖石质古塔结构稳定性评估技术与应用示范》、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应县木塔结构稳定性评估与保护研究》的核心课题 《应县木塔稳定性预测模型与静力稳定性能研究》。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50余项,发表E1及核心期刊论文90余篇。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4项)、国家文物事业“十二五”科技创新二等奖等奖励。